蜱 |
发布时间: 2024-01-01 被阅览数: 969 次 来源:中泰兴盛 |
【蜱的生物习性和危害】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蜱的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蜱的形态特征: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扁平,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份。 蜱的发育过程:卵-幼虫-若虫-成虫。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侵袭人体。蜱在宿生在宿主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乳房,次为肩胛部。波斯锐缘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蜱的生物习性: 蜱的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处,在表层缝隙中产卵。产卵后雌蜱即干死,雄蜱一生可交配数次。卵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约0.5~1mm,色淡黄至褐色,常堆集成团。在适宜条件下卵可在2~4周内孵出幼虫。幼虫形似若虫,但体小,有足3对,幼虫经1~4周蜕皮为若虫。硬蜱寿命自1个月到数十个月不等;软蜱的成虫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产卵,一般可活5、6年至数十年。 蜱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CO2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由被动等待到活动等待,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蜱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迁移,对蜱类的散播起着重要作用。蜱多数在栖息场所越冬,硬蜱可在动物的洞穴、土块、枯枝落叶层中或宿主体上越冬。软蜱主要在宿主住处附近越冬。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半荒漠地、山地的泥土中;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 蜱的主要品种: 1.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 盾板褐色,须肢为细长圆筒状,颚基的耳状突呈钝齿状。肛沟在肛门之前呈倒U字形,足Ⅰ基节具一细长内距。是典型的森林蜱种,是针阔混交林优势种。成虫在4~6月活动,幼虫和若虫在4~10月出现。三宿主蜱,三年完成一世代发育。以未吸血的幼虫、若虫和成虫越冬。成虫寄生于大型哺乳动物,经常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小型哺乳动物及鸟类。分布于东北和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是我国森林脑炎的主要媒介,并能传播Q热和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 2.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 是典型的草原种类,多栖息于干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带。成蜱春季活动,幼蜱、若蜱夏秋季出现。成虫寄生于大型哺乳类,有时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各种啮齿动物。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藏等地区。是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媒介,也可传播布氏杆菌病。 3.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栖息于荒漠或半荒漠地带。成虫出现在春夏季。成虫主要寄生于骆驼和其它牲畜,也能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小型野生动物。分布于吉林、内蒙古以及西北等地区。为新疆出血热传播媒介。 4.乳突钝缘蜱(Ornithodoros papillipes)生活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带。栖息于中小型兽类的洞穴或岩窟内。寄生在狐狸、野兔、野鼠、刺猬等中小型兽类,也常侵袭人。分布于新疆、山西,传播回归热和Q热。 传播疾病: 1.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 2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3.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 4.莱姆病: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5.Q热: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 6.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7.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 个人进入有蜱地区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个人进入有蜱地区要穿紧身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远离(隔离)啮齿动物。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