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家因发现蟑螂被罚款,消杀公司该不该承担责任? |
发布时间: 2024-02-05 被阅览数: 223 次 来源:中泰兴盛 |
2023年3月14日,知名快餐连锁品牌吉野家因违反食品安全法,被罚款6.5万元。这其实是今年1月份的事情,1月13日有消费者就餐时发现食物中有蟑螂,1月16日北京市昌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发现43只蟑螂,最终给出处罚。 实际上,受到处罚的餐厅每月都有消杀,也有消杀记录台账,是吉野家延请有“资质”的消杀公司进行的。执法部门认定,该餐厅虽每月进行消杀,但环境消杀不彻底、不干净,是造成食品混入异物的主要原因。 其中有个细节需要注意:该餐厅最近一次消杀是在执法人员去检查的5天前。也就是说,上次消杀仅5天后就又发现了43只蟑螂。而且执法部门认定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消杀不彻底、不干净”,那消杀公司是不是要为此承担一部分责任呢?从目前的处罚决定看,并没有。 对餐厅而言,蟑螂防治工作一直就是一件很严肃也很头疼的事情。《北京市除四害工作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将除四害工作纳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管理。对四害防治设施不完善、四害密度超过国家标准的,不予发放卫生许可证。”所以应该说,从开餐厅的那一刻开始,对“四害”就必须提高警惕了。 但是蟑螂的习性决定了,它只能防治而无法根除。特别是对于餐厅而言,前堂和后厨人来人往,每天都要进货,箱子、袋子、食材等等,稍微不注意就会把蟑螂带进来。而且往往是很多地方餐厅都比较集中,蟑螂“结对成行”到处乱窜也不是不可能。像吉野家刚刚消杀5天就出现蟑螂,很难保证不是从其他地方“流窜”过去的。 蟑螂防治有难度,但相关部门又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既有明确的灭蟑螂标准,也有相关的管理规定和落实通知,还有定期开展的四害密度监测,密度变化情况需要报送有关部门。这种压力会层层传递,一直传递到终端执行者餐厅这里。 按常理,餐厅也不希望店里蟑螂满地跑,这不仅会严重影响正常经营,被人发现也会严重影响声誉。但餐厅毕竟更擅长做美食,而不擅长除害虫,尤其是清除蟑螂难度这么大的害虫。所以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市场一定会出现专业的消杀公司,来协助餐饮公司除虫除害。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将是一个常见的市场合作形式,双方各自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然后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但是现实世界的复杂,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别看清除蟑螂这样的消杀公司,这样的公司也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成立的,首先需要有资质才行。最常见的资质有两条:其一,作业人员需要办理有害生物防制员职业资格证书;其二,公司要加入“中国虫害防制协会”。 “中国虫害防制协会”全称是“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根据其官网介绍,这个协会成立于1992年,是经国家卫生部、民政部批准成立,是中国国内从事卫生有害生物防制的专业性、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目前是卫生有害生物防制领域唯一的国家一级协会,拥有千余单位会员,大部分会员企业主要从事卫生有害生物防制服务工作。 同样是来自其官网,这个协会于2000年开始一直致力于为有害生物防制行业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承认。2005年,“有害生物防制员”终于作为独立的职业,出现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职业大典中。并且在近些年全国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情况下,这个职业成为最终被保留下来的151个职业之一,而协会的一块主要工作就是有害生物防制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他们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发证”,协会向审定通过的有害生物防制服务机构发放《有害生物防制服务资质证书》,证书会盖上“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的印章,并且提供网上真伪查询服务。总之,一切看起来都很正规。 该协会的性质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但实际上似乎有着非常广泛的营收渠道。当然,这个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需求,成立一个组织,只要能满足真实的需求,定义为营利或非营利组织其实并不重要。 这里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消杀公司成立的时候需要经过这个协会的资质认定,而另一方面消杀公司往往或多或少都会和餐饮部门的监管部门有些联络,以便可以获得更多的客户信息。而这种联络又很容易越界,一不留神,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有意无意的一点“暗示”,就有可能会给餐饮公司“指定”一个消杀公司。注意,这里说的是有可能,而不是绝对和全部。 而取得资质其实并不算难,只要是经过这个“中国虫害防制协会”的认证即可。说白了,本质上还是一门生意,他们也希望来申请资质的人越多越好,通过的人也是越多越好。毕竟,清除蟑螂虽然有一定难度,但终究不是什么技术含量和门槛要求很高的工作。 结果就是,一方面,消杀公司更看重的是资质,但有这个清理蟑螂的资质,不代表一定有相应的技术和水平。而另一方面,餐饮公司更看重的是过程,所以按照要求花钱邀请具备资质的公司来清理蟑螂、做好台账,只要能经得起检查,实际效果如何,很多时候也不是他们能决定的。 吉野家那43只蟑螂,也许就是这样被发现的。那么消杀公司既然有资质认定,又明确是在给餐饮企业提供消杀服务,那就应该跟大部分家电汽车一样,有一定“质保期”。在这个期限内就需要对自己的清理效果负责,承担一定的后果。而餐饮公司这边,也不要对消杀公司的资质抱有太多信任,如果真的想做好自己的食品安全和品牌,还是要看重实际效果而不是应付检查。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张是之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