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迷迷嘎”是害虫?愚昧!

发布时间: 2024-08-25  被阅览数: 290  次 来源:中泰兴盛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迷迷嘎”是害虫?愚昧!

谷国强

这是一个会令生态界人士和有一些自然生态常识的人们发笑的问题。但有太多的人,每当说起昆虫,都要问一句:“它是害虫还是益虫?”就如在我的《大连该不该禁捉知了猴?》一文的评论区,就有读者留言:蝉是破坏树木的害虫,收起圣母心”、“害虫为什么禁止?这两年都要泛滥了”、“知了是害虫这点毋庸置疑,自己去搜一下就知道了”等等。

那么大连的鸣鸣蝉是“害虫”吗?如果按照曾经宣扬的说法,从它的生长发育史看,似乎是,因为它在嫩树枝中产卵,卵乳化成幼虫后进入地下,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它们依赖吸植物根部汁液获得养分并长大,在其羽化出土后,雄虫在生命的约一周、雌虫在生命的约两周中,也要靠吸取树汁为生。这似乎说明鸣鸣蝉就是为了损害植物而生的。

但是,别忘了自然生态的基础是植物,地球上约95%的生物依赖进食植物生存,不到5%的生物依赖掠食植物食性生物而存活。以非洲大草原为例,初级生物是植物,次级生物是食草动物,高级生物是肉食动物。草、树+羚羊、斑马、角马+狮子、猎豹,共同构成完善的自然生态链。在这个生态链中的每一环都不能以害益定义。如果仅仅以一种生物的生长史来判定其是“害虫”还是“益虫”,就太浅薄了。

其实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自然知识教育有许多偏离,以往将鸣鸣蝉与许多昆虫定义为“害虫”,这是将农林业生产意义上的“害虫”与“益虫”泛化了。针对某一农林作物,某一种昆虫或许有害或有益,比如棉铃虫一旦爆发式发生,会造成棉花减产,玉米螟爆发式发生,会使一些玉米棒子未成熟便残缺不全。但如果这些“害虫”不大规模爆发式发生,或不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也同样不具“害虫”的特性。

蝴蝶为人们所喜爱,没有人认为它们是“害虫”,但它们的幼虫也是以植物叶片为食料的。比如菜粉蝶,其幼虫即是我们买回家的青菜上常会发现的绿色小青虫。只要它们不爆发式发生,影响青菜产量,菜农都不会灭杀,而它们在菜叶上啃出几个小洞,还会被当做“绿色蔬菜”的标志。同样,鸣鸣蝉虽然会造成少量树木嫩枝枯死,但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并没有林业或园林单位将其当做害虫。而它在地下的几年里所吸食的那点汁液,更不会影响到植物生长。

在生物界,每一种生物都是地球生命大家庭中的一员,没有好坏之分,是人类因自己的需要将它们贴上了“益虫”“害虫”的标签。任何生物当它们爆发式发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时,人类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将其定义为“害虫”,并加以控制、灭杀,是一种必要的行为。但只要没有达到危害到人类的利益的情况下,都是普通的生物,都不能为其打上“害虫”的标签。因为大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生物链,生物与生物之间紧密相关,就如古人的朴素描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少了虾米小鱼活不成,少了小鱼大鱼活不成。

就如鸣鸣蝉,虽然它对我们人类没有明显的益处,也没有明显的危害,但它在自然生态方面的作用却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我们目前已知的是它是部分鸟类、爬行类生物的食物,当我们关注蚂蚁时会发现,当鸣鸣蝉结束它在阳光下短暂的生命周期时,蚂蚁也会将它们的尸体分解带回蚁穴。如果没有了鸣鸣蝉,这些与其相关的生物的命运之轨也将改变,受到不可知的影响。即使它“危害”植物,也不对植物造成致命危害,而这种危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植物生长。有经验的老果农都知道,当枣、核桃等树木进入衰老期,坐果率越来越低时,只要在秋季用斧头在树干上胡乱砍一顿,来年就会增加坐果率。这是因为受伤的果树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激发了其生命活力。许多昆虫对植物的“危害”也发挥着这样的作用。你不妨观察一下身边的五角枫,在秋季,越是枝叶稀疏的植株结果越多。

大连是国内少有的鸣鸣蝉高发区,去年还有一位外地前来旅游的朋友因蝉鸣响亮而感到惊诧。但当捉食鸣鸣蝉的风气猛然掀起,每一位关注自然生态的人为之担心,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了。而那些认为迷迷嘎可有可无的读者朋友似乎少了一种对自然的关怀。有人更是称鸣鸣蝉是捉不完的,如某地捉了几十年了也未减少。减没减少当地人知道,而且以往并非“全民”捉知了猴,即使不少人捉,也相对有限。但如果捉知了猴形成风气,灭绝便不是杞人忧天。在上一篇文章的留言区就有读者朋友提示,有些人已经不是以往的“捉”,而是在树干上绕胶带,使得出土的知了猴无一可逃。这也使我想起了另一件事。蝼蛄虾的自然存量很大,人们历代采挖并未枯竭。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人不再满足于一铲一铲在海滩上采挖,而是引入了吸沙的设备,渔船驶过,整个滩涂泥沙翻起,连虾仔都难逃一劫,如此疯狂,蝼蛄虾离灭绝还会远吗?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回味蝼蛄虾的美味了。

迷迷嘎不是“害虫”,从来都不是。它只是大自然的歌者,只是自然生命体中的普通一员。如果不形成捉食知了猴的风潮,如果没有人收购,而仅仅是有此习俗的那部分人自捉自吃,以其庞大的种群的确无以为忧,但如果目前的态势继续加剧,蝉鸣消失绝非杞人忧天。最可悲的是,至今有些宣传仍在给昆虫贴标签!一些人的意识还停留在那个愚昧的年代!-THE END-

老谷的自然笔记

走进自然

 关注生态


相关新闻
北京灭虫,杀蟑螂公司,北京灭虫公司,专业除虫,专业灭虫
北京灭虫,专业除虫,专业灭虫

中泰兴盛logo

版权所有:北京中泰兴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10594号

杀虫公司 除虫公司 灭虫公司 北京杀虫公司 北京除虫公司 北京灭虫公司 消杀公司 消毒公司

上一篇:讲卫生,除四害丨世界害虫日

下一篇:害虫产生抗药性了,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