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这5种有害生物何以被增补列入“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发布时间: 2024-03-24  被阅览数: 145  次 来源:中泰兴盛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4月16日,农业农村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为防止疫情传入,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和风险分析结果,决定将番茄褐色皱果病毒Tomato brown rugose fruit virus、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马铃薯斑纹片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olanacearum Liefting et al.、乳状耳形螺Otala lactea (Müller)、玫瑰蜗牛Euglandina rosea (Ferussac) 5种有害生物增补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让我们来认识下这5种有害生物。

番茄褐色皱果病毒

番茄褐色皱果病毒Tomato brown rugose fruit virus(ToBRFV)于2014年首次在以色列发现,随后传播到欧洲、美洲以及亚洲等地。2019年我国山东首次报道该病毒侵染番茄,截至2020年底北京、陕西已经发现。ToBRFV在番茄叶片上引起花叶,更重要的是在番茄果实上引起褐色皱缩斑,导致番茄完全失去商品价值,是番茄安全生产的重大威胁。

辨别该病毒主要依靠番茄嫩叶和顶芽上的花叶症状;果实上会有斑点和黄色斑块,或者是出现果实、叶片畸形的现象;严重时也会出现果实变褐,茎杆或萼片出现坏死条斑的症状,某些情况下,你会看到叶片变窄的情况。

叶子症状

被感染的番茄植物的叶子可能出现静脉变黄,马赛克叶子和其他的图案的叶片;出现类似于烟草病毒的症状;有时也会出现叶片变窄。

花萼(萼片)症状表现

早期会出现花萼静脉着色(褐变),严重者会导致花萼静脉干枯导致死亡。

果实症状表现

会严重影响果实着色。ToBRFV会导致果实颜色变浅,变绿或者出现黄色斑点(黄色斑点会发展成褐色病变,最终导致果实坏死)。果实产量会减少;无论早期还是晚期,果实变形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

除了侵染番茄外, ToBRFV还侵染辣椒、 烟草等其他作物。传播方式有:①接触传播。通过污染的工具、 手、衣服、植物与植物间的直接接触传播。②种子传播。烟草花叶病毒属的病毒可存在于种皮和胚乳中,传统的种子消毒处理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病毒。被病毒污染的种子一旦长成植株成为带毒株, 病毒可通过接触在温室内快速传播。③污染的土壤。该病毒在植物残体和受污染的土壤中保持数月后仍具有侵染能力。④杂草寄主。该病毒可侵染藜科杂草, 但不表现症状。这些杂草可作为该病毒的侵染来源。⑤熊蜂传播。熊蜂可通过授粉期间的机械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健康番茄植株。

ToBRFV的寄主范围和侵染引起的症状

目前,主要采用ELISA试剂盒来检测烟草花叶病毒属ToBRFV病毒。如果ELISA显示烟草花叶病毒阳性后,再做特异性PCR分子测试,来确定该阳性烟草花叶病毒属病毒是否是ToBRFV,这主要是因为烟草花叶病毒、番茄花叶病毒和ToBRFV之间有交叉反应,利用ELISA不能有效区分3种病毒。

ToBRFV基因组结构

利用 RT-PCR可准确检测出ToBRFV。

检测ToBRFV的引物序列

防治上,田间管理如间苗、定植时,手和工具用肥皂水进行消毒,注意清除田间杂草,切断传播寄主。在栽培过程中发现ToBRFV需立即清除,以免ToBRFV进一步扩散。

病株、 病果及发病叶片需要统一烧毁或深埋。污染的土壤可进行高温处理。污染的设备可用家用漂白剂(0.5%次氯酸钠) 、2%的Virkon®S或者20%脱脂奶粉进行消毒。

玉米矮花叶病毒

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是引起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之一,严重危害包括玉米、高粱和甘蔗等作物在内的多种禾本科植物,会导致植株出现褪色、矮化、不育、提早枯死等症状。MDMV主要由玉米蚜、麦二叉蚜、棉蚜、桃蚜等以非持久方式传播,也可由种子传播。除侵染禾本科作物外,还侵染虎尾草、狗尾草、马唐、白草等禾本科杂草。根据已知病原鉴定, 现已报道的玉米矮花叶病 毒 有 MDMV-A、MDMV-B、MDMV-C、MDMV-D、MDMV-E、MDMV-F、MDMV-G、MDMV-O、MDMV-KSI株系。

1968年,玉米矮花叶病在我国河南省部分地区首次大规模发生,仅河南省辉县就损失粮食2500万公斤,占全县总产量的33.53%。导致我国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有多种,主要病原是甘蔗花叶病毒(SCMV),该病毒属于 MDMV-B 株系。上海海关2020年4月曾截获2批携带病毒的进口玉米种子,这2批玉米种子携带的玉米矮花叶病毒属于另一种不同的病毒,在我国暂无分布报道。玉米矮花叶病毒一旦传入我国,将严重威胁我国玉米、高粱等粮食生产安全。

玉米被玉米矮花叶病病毒侵染后,其典型症状为幼苗心叶基部脉间首先产生圆形褪绿斑点。随植株长大,褪绿病斑逐渐向全叶扩展,表现为典型的花叶状。有的品种叶片则呈现脉间叶肉变黄,叶片为条纹状。感病时期越早,植株矮化越显著,不能抽雄结实,植株早衰枯死。

针对不同地区发生的病毒病种类,调整播期,适期播种,尽量避开灰飞虱和蚜虫的传毒迁飞高峰,河北和山东可提前至4月份,夏玉米在麦收前一周,使苗期提前,减少蚜虫传毒的有效时间。对田间发病重的玉米苗,应尽快拔除改种,发病轻的地块应结合间苗拔除病苗,并加大肥水,使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减轻发病;在播种前深耕灭茬,彻底清除田间及地头、地边杂草,减少侵染来源。同时避免抗病品种的大面积单一种植,避免与蔬菜、棉花等插花种植。

防治方法上,一方面用种衣剂进行包衣防治苗期害虫,另一方面在灰飞虱和蚜虫向玉米田迁飞盛期喷洒杀虫剂,降低传毒介体吸毒传毒频率、减轻病害发生。

马铃薯斑纹片病菌

马铃薯斑纹片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olanacearum Liefting et al., Lso)是一种严重危害茄科、伞形花科作物的新病原,2009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病的番茄、辣椒中得到鉴定,目前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已知这种病菌可通过带菌薯块、种子等繁殖材料以及带菌媒介木虱进行远距离传播,除了对多种茄科作物形成危害,还会影响伞形花科作物,造成作物品质下降、产量大幅降低甚至绝收。目前,这一病害主要分布于美国、墨西哥、新西兰、澳大利亚、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摩洛哥等国家,在中国尚无分布报道。

Lso可分为10个单倍型,且不同单倍型的寄主和分布地区各不相同。单倍型 A、 B、G 和 F分布于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侵染茄科作物和杂草,如马铃薯、 茄 子、 辣 椒 、番茄等单倍型 C、D、E和 H(欧洲种)分布于欧洲和地中海地区,侵染胡萝卜、芹 菜和欧防风等伞形花科作物单倍型 H(欧洲种)的寄主还包括蓼科植物,且不同于单倍型 H(北美种)。单倍型 H (北美种)和单倍型 U 不致病,分别发现于墨西哥的旋花科植物和欧洲(德国、芬兰)的荨麻上。

鉴于 Lso 在全球分布广、寄主广、危害大且难以 人工培养的特性,目前控制病害传播的关键在于提高病原菌的检测技术。

乳状耳形螺

乳状耳形螺Otala lactea (Müller)原产于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当地蔬菜、瓜果、花卉最重要的有害生物之一,现已传播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严重危害。该螺已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植物保护组织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在中国无分布。

由于该生物对现有的杀蜗剂不敏感,防治十分困难,加强对该螺的检疫是防止其入侵中国最为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2021年4月,乳状耳形螺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乳状耳形螺成螺贝壳形态图

乳状耳形螺为害状

斑点耳形螺与乳状耳形螺地理分布重叠,形态上极为相 似,为近似种。

乳状耳形螺与斑点耳形螺鉴别特征比较

玫瑰蜗牛

玫瑰蜗牛原产于北美洲热带地区,目前成为夏威夷等众多地区内的入侵物种,是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当地于1955年引进玫瑰蜗牛,原为用来消灭夏威夷另一入侵物种:非洲大蜗牛。然而玫瑰蜗牛不仅只消灭了非洲大蜗牛,甚至还对当地夏威夷蜗牛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该物种引入的第一年,便使当地原生的树蜗牛面临濒临绝种。

参考资料

闫志勇, 房乐, 田延平, 耿 超, 李向东. 警惕新发病毒番茄褐色皱果病毒Tomato brown rugose fruit virus对我国番茄产业的危害. 植物保护, 2020, 46(5): 316-320.

李秀坤, 刘昌林, 周 羽, 雍洪军, 张德贵, 翁建峰, 王振华. 玉米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15, (3): 13-16.

丁钿, 魏霜, 林晓红, 李献锋, 陈晓路, 乾义柯, 田茜, 赵文军. 马铃薯斑纹片病菌含扩增内标的双重实时荧光 PCR 检测. 植物检疫, 2021, 35(2): 53-58.

杨海芳, 杨姗萍, 王沛, 赵菊鹏, 陈振韬, 周卫川. 乳状耳形螺的检疫鉴定与风险管理措施. 植物保护, 2018, 44(3): 146-149.

周卫川. 玫瑰蜗牛. 植物检疫, 2012, 26(6): 38-40.

新疆金丰源种业.玉米病害防治技术之玉米病毒病. 2021-01-30.

蔬菜卫士. 新型病毒—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列入通缉名单!2019-07-28.

转载注明:生物技术育种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微信公号“生物技术育种”,带你一起涨知识!


相关新闻
北京灭虫,杀蟑螂公司,北京灭虫公司,专业除虫,专业灭虫
北京灭虫,专业除虫,专业灭虫

中泰兴盛logo

版权所有:北京中泰兴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10594号

杀虫公司 除虫公司 灭虫公司 北京杀虫公司 北京除虫公司 北京灭虫公司 消杀公司 消毒公司

上一篇:海关总署:1—8月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超4万种次

下一篇:渭南市食品药品和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圆满完成全市有害生物防治巡回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