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常见蜱虫:特征、传病及防护

发布时间: 2024-01-22  被阅览数: 484  次 来源:中泰兴盛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常见蜱虫:动物特征、蜱媒疾病及个人防护

长文提示

应群友和读者要求要求,开放动物学决定紧急加增一期推送,再次讨论常见的蜱虫种类,生物学习性;蜱虫咬伤可能传播的疾病,及对蜱虫的简单防护。

本文约4300字,但动物学知识点较多,阅读所需时间可能较长。

注意:本文部分图片可能涉及疾病或病灶情况。

蜱螨的单系性是有争议的,而在较早的研究中,蜱螨与其他蛛形纲动物相对应的关系甚至完全不清楚。另外,部分研究者把盲蛛类从寄螨类独立出来。

蜱螨亚纲是包含螨和蜱的蛛形纲分类单元。其化石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早期泥盆纪,蜱螨类有30000左右的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有着一套复杂的分类系统。

涉及前文螨虫的内容,本文不再赘述。

分类阶元

在大多数现代动物学分类体系中,螨纲被认为是蛛形纲的一个亚纲,常见的分类法认为蜱螨类由两个或三个上目组成,分别是螨形总目(Acariformes,旧作螨形亚目或螨形目,亦作真螨目)和寄螨总目(Parasitiformes,旧称寄螨亚目或寄螨目)。其中,除了寄螨总目下中气门螨目(Mesostigmata,旧称革螨目或中气门目)大多数都不是寄生动物,而是自由生活、甚至是捕食性动物之外。大多数蜱螨类动物都是寄生生物。

其中,通称的吸血蜱虫一般属于属于蜱螨亚纲(Acari 或 Acarina)、寄螨总目(Parasitiformes)、真蜱目(Ixodida)、后气门亚目(Metastigmata)、蜱总科(Ixodoidea)。蜱总科包括硬蜱科(Ixodidae)、软蜱科(Argasidae)和纳蜱科(Nuttalliellidae)。

世界已知约900余种,我国记录硬蜱科有100余种,软蜱科10种。二者俗称蜱虫(Tick)、壁虱、扁虱或草爬子。

形态特征

蜱的成虫虫体呈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稍隆起,因种类不同体长有2到10毫米;饱食后胀大如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毫米。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在生产实践上,蜱的虫体可分颚体和躯体两个部分

饱食的硬蜱(Ixodes ricinus)可见其颚体和躯体结构 via Wikimedia

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

软蜱 (Otobius megnini) via USDA

常见的蜱成虫在躯体背面有比较明显的盾片结构,通称为硬蜱(hard ticks 或 scale ticks),属硬蜱科(Ixodidae);相对地,软蜱(soft ticks)没有明显盾板的类型,属软蜱科(Argasidae)。

除此之外,研究者2010年又在非洲南部发现纳蜱(Nuttalliellidae)一科,本科物种具有遍布褶皱的外皮。

纳蜱(Nuttalliella namaqua)by Ben J. Mans

发育和生活史

蜱的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其中,硬蜱雌虫吸血后交配落地,雄蜱则可交配数次。蜱多爬行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处,在表层缝隙中产卵,产卵数量及持续天数因种类及吸血量不同而异,一般一次产数千至上万个卵,产卵后雌蜱死亡。

软蜱一生产卵数次,每次吸血后产卵,每次产卵数个至数十个,一生产卵不超过一千个。由卵孵出的幼虫,吸血后蜕皮变为若虫,若虫蜕皮的次数因种而异(一般有2到7个若虫期)。软蜱只在吸血时才到宿主身上去,吸完血就落地。

某种硬蜱的生活史 via CDC

卵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约0.5到1mm,色淡黄至褐色,常堆集成团。在适宜条件下,卵在2到4周即可孵出幼虫。幼虫形似若虫,身体较小,但是仅有3对足,幼虫经1到4周蜕皮为若虫。

硬蜱若虫只经过一次蜕皮(即【动物学】一龄或【医学】一期),软蜱若虫经过1到6次不等。若虫与成虫相似,故名。蜱幼虫有足4对,但是尚无发育完成的生殖孔。

硬蜱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时间由2个月至3年不等;多数软蜱需6个月至2年。硬蜱寿命自1个月到数十个月不等。硬蜱的幼虫和若虫在宿主身上吸血为生,落地后再经1到4周蜕皮而为成虫。软蜱的成虫由于可以反复进行多次吸血、产卵,一般可活6到7年至数15至25年。

生态和行为

常见的蜱是吸血的寄生动物,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蜱虫在草丛呈潜伏状态等候宿主经过,进行机会性寄生。它把螯肢和口器均插入宿主的皮肤,口器表面还具有倒刺,可以起到锚定作用。

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防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蜱虫的附着 by Mike Wren, in NY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其活动通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在四季分明的地区,硬蜱大多在温暖季节(如春季)活动,也有的成虫要到夏季才出现,如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硬蜱活动大多在白天,活动节律因种类和所处地区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

残缘璃眼蜱(此类英语俗称 Bont-legged Ticks)via InfluentialPoints

硬蜱的越冬场所因种类而异,有的在栖息场所越冬,有的叮咬在宿主体表越冬。越冬的虫期亦因种类而异,有的各虫期均可越冬(如硬蜱属,Ixodes、血蜱属,Haemaphysalis 的大多数种),有的以成虫形式越冬(如革蜱属,Dermacentor),有的以若虫和成虫越冬(如血蜱属的一些种类),有的则以若虫越冬(如残缘璃眼蜱),还有的以幼虫越冬(如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旧称微小牛蜱)。

微小扇头蜱左♀右♂,可见其性二型 by Alan R Walker

软蜱多栖息在野生动物的洞穴、家畜的圈舍、鸟巢及住房的缝隙中。软蜱主要是厩舍或窝巢内的吸血者,吸血多在夜间,吸血时间一般在0.5到1小时,但多数软蜱幼虫的吸血时间较长,例如波斯锐缘蜱(Argas Persicus)的幼虫,在鸡体表吸血的时间长达5到6天。

Argas Persicus via Wikimedia

软蜱生可吸血多次,每次吸血后都落下藏于窝中。

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 外伤

包括叮刺吸血--局部充血、水肿以及炎症反应等。

2. 蜱毒素

硬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能够使患者运动性神经纤维传导障碍,导致患者上行性肌肉麻痹,重者可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被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

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蜱瘫痪,可见患者呼吸麻痹 via IMDB

蜱瘫痪多见于儿童,但若不及时除去蜱虫,成人也可发病。

3. 传播疾病硬蜱:主要传播莱姆病、“一炎三热”和斑疹伤寒

(1)莱姆病(Lyme disease):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属(Borrelia)生物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

莱姆病的靶状病灶(“Target” lesion) via CDC

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通过吸血传播。传染源:鼠类、鸟类

传播媒介:全沟硬蜱(或全沟血蜱,Ixodes persulcatus)等硬蜱

全沟硬蜱 by Lamiot

特点: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分布于全世界,至今仍然威胁着人类健康。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人类不参与,也可通过媒介感染宿主(例如兽类、鸟类等)促使流行,也能长期在自然界中循环延续其种族。自然疫源地一般应具备病原体、传播媒介和宿主等3个条件,缺一不可。这种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构成的生物种群关系是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由食物链连接起来的。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媒介昆虫靠寄生存在,并扩散病原体,使之在野生动物界中循环。

(2)蜱媒森林脑炎

(Tick-borne encephalitis 或 Forest Encephalitis):

蜱媒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导致的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及新疆林区。

蜱媒森林脑炎在欧亚大陆的分布 by RicHard-59

病原体:森林脑炎病毒

传染源:野生啮齿类、鸟类

传播媒介:全沟硬蜱,病毒可传递 2~3 代。特点:病原体可经卵传递

(3)野兔热

(也称兔热病,Tularemia 或 Rabbit fever):

野兔热是一种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通传染病症状为愈合缓慢的溃疡,以及淋巴结肿大。病灶较为明显,NakedZoology不附图,请慎重搜索。

病原体:土伦热弗朗西氏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

首先发现兔热病的土伦县也有世界最大的巨杉(Sequoiadendron giganteum)

传染源:鼠类、野生动物

传播媒介:硬蜱及软蜱

特点:自然疫源性疾病

(4)Q热

(Q fever):

Q热与立克次体病有关,急性感染表现为骤起发热、头痛、乏力和间质性肺炎。立克次体(或立克次氏体,同名属,Rickettsia),是一类细胞内寄生繁殖的细菌。

立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ickettsii)by Dantas-Torres on ResearchGate

70多种蜱体中均可分离出立克次病原体,本病通过蜱吸血,粪便污染伤口或吸入传播。病原体可以经卵传递。

病原体:贝氏立克次体

传染源:家畜、野生哺乳动物

传播媒介:多种硬蜱、软蜱

特点:自然疫源性疾病

(5)新疆出血热

(Xinjiang hemorrhagic fever 或 Crea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新疆出血热是在我国新疆地区发生的蜱传病毒性出血热,国际上又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该病起病急,病死率高,临床上以发热、头痛、出血、低血压休克等为特征。

CCHF的分布 via CDC

病原体:新疆出血热病毒

传染源:绵羊、塔里木兔等野生动物

传播媒介:亚洲璃眼蜱

特点:病毒可经卵传递

(6)西伯利亚斑疹伤寒

(Siberian tick-borne typhus 或 North-Asia tick-borne typhus):

本病又称北亚蜱媒斑疹热,通过蜱虫吸血、粪便污染伤口或直接吸入病原体(有争议)传播。可经卵传递。感染者可出现焦痂,愈后可获强而持久免疫力。

西伯利亚斑疹伤寒的焦痂 via CDC

病原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

传染源:鼠类

传播媒介:硬蜱(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

软蜱:主要传播蜱媒回归热

蜱媒回归热

(Tick-borne Relapsing Fever)

病原体:波斯、拉氏疏螺旋体传染源:野生鼠类,病人

传播媒介:软蜱(乳突钝缘蜱,Ornithodoros papillipes 及其近缘种)

Ornithodoros savignyi via Wikimedia

特点:螺旋体通过吸血传播,可经卵传递

除了上述疾病外,蜱还可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和人巴贝虫病(Babesiasis)。

蜱传疾病的预防

蜱传疾病的防控要坚持预防和防护为主,发现蜱咬如无法自行操作需要尽快就医

预防方法

1. 使用包含DEET,Picaridin,IR3535,柠檬桉树油,对薄荷烷二醇或2-十一烷酮的我国食药监(或美国EPA)批准或注册的驱虫剂。用含0.5%苄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例如靴子,裤子,袜子和帐篷。还可以使用具有文献报道的有效成分驱蚊剂。

2. 常带宠物到注册兽医处进行体外检查

3. 在有蜱分布地区或野外(NakedZoology提示,专指Wildland)进行户外运动后,需要检查是否蜱虫,尤其是发际线和头皮耳内和耳廓周围、腋下、腰部以及肚脐内、膝盖后和两腿间。

4. 户外活动后需要冲澡,洗涤衣物并避免混穿

5. 无法自行处理或出现不适需要及时就医

蜱虫的去除*

蜱虫的去除需要对其虫体结构有一定了解。发现蜱虫后需要尽快拔出,如实在无法自行处理应立即就医。

1. 使用粗细合适的镊子尽可能地靠近皮肤表面捏住蜱虫。避免使用迷信或传说疗法(如火烧等),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使蜱虫从皮肤上脱落,但会导致唾液的大量分泌,导致更严重的中毒或感染。

2. 用平稳,均匀的力向上拉。不要扭曲或搅动,这会导致口部折断并留在皮肤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请用干净的镊子二次操作取下口部。如果无法轻松取下口腔部位,不要自行剜挖或进行其他操作。此时虫体主体即毒素或病原体来源已经去除,请放松心情及时就医。

蜱虫的发现和去除 by Mike Wren, in NY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最近修改于2023年7月15日。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主要参考文献   

林果为等. (2017). 实用内科学(第15版 上下册).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刘凌云, & 郑光美. (1997). 普通动物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唐家琪. (2005). 自然疫源性疾病.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蜱传疾病 蜱与蜱传疾病学习与研究中心 ChinaTick

Ticks | Ticks | CDC

Symptoms of Tickborne Illness | CDC

Tickborne Diseases | CDC

Mans, Ben J., Daniel De Klerk, Ronel Pienaar, and Abdalla A. Latif. "Nuttalliella namaqua: a living fossil and closest relative to the ancestral tick lineage: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blood-feeding in ticks." PloS one 6, no. 8 (2011): e23675.

Mans BJ, Louw AI, Neitz AW (October 2002). "Evolution of hematophagy in ticks: common origins for blood coagulation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inhibitors from soft ticks of the genus Ornithodoro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19 (10): 1695–705. 

Dantas-Torres, Filipe. (2008). Canine vector-borne diseases in Brazil. Parasites & vectors. 1. 25. 10.1186/1756-3305-1-25. 

“在看”卫生动物,传递健康常识


相关新闻
北京灭虫,杀蟑螂公司,北京灭虫公司,专业除虫,专业灭虫
北京灭虫,专业除虫,专业灭虫

中泰兴盛logo

版权所有:北京中泰兴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10594号

杀虫公司 除虫公司 灭虫公司 北京杀虫公司 北京除虫公司 北京灭虫公司 消杀公司 消毒公司

上一篇:陈说美肤|认识臭虫

下一篇:注意!蜱虫活跃期,安徽已有人被咬致命!这份实用指南请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