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原创 【动物界全系列】蜚蠊目—等翅下目(下)

发布时间: 2024-01-28  被阅览数: 260  次 来源:中泰兴盛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原标题:【动物界全系列】蜚蠊目—等翅下目(下)

蜚蠊目—等翅下目(下)

(2)作为食物

总共有 43 种白蚁被人类当成食物或喂给牲畜。白蚁在贫穷国家尤其重要,贫穷国家普遍营养不良,而白蚁富含蛋白质,取食白蚁可以补充蛋白质。世界各地都有人在吃白蚁,但直到近期发达国家才开始流行吃白蚁。

世界各地各文化中都有人会吃白蚁,在非洲的很多地方,白蚁有翅型是当地居民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方式搜集或饲养白蚁,有些会搜集兵蚁,而最难搜集的蚁后则是难得的美食。白蚁有翅型富含养分、脂肪和蛋白质。当地居民认为白蚁很美味,烹煮过后味道类似坚果。

在雨季初期可以搜集到白蚁的有翅型,有翅型婚飞时具有趋光性,所以当地居民会在灯上设立网子并搜集有翅型。当地居民会透过类似扬谷的方式分离白蚁和翅膀。最好的料理方法是在热盘上稍微煎过,或是炸至酥脆,料理时不需要额外放油,因为有翅型本身就含有足够的油脂。当地居民会在牲畜还没长肥或作物还没准备好收成时吃白蚁,前一季食物收获不佳时也会吃白蚁。

除了非洲以外,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原住民也会吃白蚁。虽然澳洲土著知道白蚁可以吃,但是他们不会去吃白蚁,就算是在食物短缺的时候,目前没有多少理论试图解释这个现象。在肯亚、塔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和南非,蚁冢是土壤降解的主要来源。科学家认为白蚁很适合发展为食物,或是在太空农业中占一席之地,因为白蚁富含蛋白质,所以可以将人类无法食用的农业废弃物转换成可食用的白蚁。

(3)农业

白蚁是农业害虫,尤其在东非和北亚最为严重(非洲作物损失率可达 3 - 100 %)。对抗白蚁为害可增加该地区的水渗透率,以掩没白蚁的地下隧道,借此减少地表径流,并减少生物扰动造成的土壤侵蚀。在南非,桉树、旱稻和甘蔗等作物会被白蚁严重危害,白蚁会攻击作物的叶子、根部和茎,白蚁也会攻击其他作物,如木薯、咖啡、棉花、果树、玉米、花生、黄豆和蔬菜类。蚁冢会妨碍农民操作农具,然而,尽管农民厌恶蚁冢,但蚁冢通常不会造成作物产量减少。白蚁也可以是农业益虫,白蚁可以让土壤更为肥沃并增加产量,白蚁和蚂蚁可以栖息于收获后未耕作残留作物残梗的农地,蚁巢可以让大量的雨水渗入地底,并增加土壤的含氮量,这两点都是农业中不可或缺的。

(4)科学和科技

白蚁的肠道激发了科学家,科学家纷纷投入心力研发可以替代石化燃料的干净能源。白蚁是高效的生物反应器,可以用一张纸生产出两升的氢气。白蚁的后肠中住了大约 200 种微生物,在白蚁消化木材和植物组织时协助分解出并释放氢气。微生物透过目前尚未确认的酶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并将其分解为糖类,糖类稍后被转换成氢气。后肠内的微生物可以将糖类和氢气转换为白蚁赖以为生的醋酸纤维素。科学家正尝试透过基因工程制造出可从木材中产生氢气的生物反应器。

白蚁建筑复杂蚁冢的行为激发了科学家发明可以建造复杂结构的自主机器人,自主机器人可以独自作业,可以在轨道上移动、往高处爬和举起砖头,科学家认为自主机器人未来可以在火星计划中占一席之地,或是用来建筑防洪堤。

白蚁调节蚁冢温度的方式很复杂,例如前面所提到的磁白蚁可以利用蚁冢的形状来调节温度。蚁冢升温时会产生烟囱效应,在蚁冢中产生往上的气流,这道气流可以促进蚁冢内的空气循环,同时从两侧引入气流。烟囱效应已经被人类应用了好几世纪,中东与近东的人会利用这个效应来降温,罗马人也会利用这个效应。但直到近期这项技术才被融入现代建筑,烟囱效应尤其盛行于非洲。

10.动物文化

东门中心是津巴布韦哈拉雷中部的购物中心和办公大楼,这栋大楼的建筑师米克·皮尔斯当初就是受白蚁的启发,才应用烟囱效应为大楼打造被动降温系统。东门中心是第一栋应用白蚁降温技术的大楼,因此吸引了国际间的注意。其他应用白蚁降温技术的建筑包含东非天主教大学的学习资源中心,和澳洲墨尔本的市政厅2号。

很少动物园会展出白蚁,因为饲养白蚁有一定的困难,且由于它们可能会变成害虫,当地机关很少会同意饲养白蚁。瑞士巴塞尔动物园有饲养白蚁,该园拥有两群状况极佳的Macrotermes bellicosus ,在 2008 年九月,成千上万的有翅型在夜晚蜂涌而出,飞翔,死去,尸体遍布了饲养区域的地表和水池之中。

一些非洲的部落拥有白蚁图腾,因此,吃白蚁在这些部落中是被禁止的。白蚁是一种传统药材,用来治疗哮喘、支气管炎、嘶哑、流感、鼻窦炎、扁桃腺炎和百日咳。在尼日利亚,Macrotermes nigeriensis被当地居民用来防止鬼怪侵袭,或治疗伤口和生病的孕妇。在东南亚,白蚁被用作宗教用途,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的民众会供奉蚁冢。当地居民认为废弃的蚁冢是灵体制造的,相信其中住有保护灵(名为Keramat或 Datok Kong)。郊区的住民会在废弃的蚁冢上面盖红色的神龛,以祈求平安、健康和好运。

11.下属科

白垩澳白蚁科(Cratomastotermitidae)

澳白蚁科(Mastotermitidae)

古原白蚁科(Termopsidae)

原白蚁科(Archotermopsidae)

草白蚁科(Hodotermitidae)

胄白蚁科(Stolotermitidae)

木白蚁科(Kalotermitidae)

古鼻白蚁科(Archeorhinotermitidae)

木鼻白蚁科(Stylotermitidae)

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

齿白蚁科(Serritermitidae)

白蚁科(Termitidae)

弓白蚁亚科(Amitermitinae)

白蚁亚科(Termitinae)

大白蚁亚科(Macrotermitinae)

象白蚁亚科(Nasutitermitinae)

12.澳白蚁科

澳白蚁科(学名:Mastotermitidae)是现生白蚁中最原始的科,现生仅有达尔文澳白蚁(Mastotermes darwiniensis)1种,其他成员为已灭绝的物种。

本科的化石纪录众多,包括了现生的澳白蚁属(Mastotermes),本科在几百万年前广布于世界各地,但由于未知因素,除了达尔文澳白蚁的祖先以外的物种都灭绝了。

(1)澳白蚁属

澳白蚁属(学名:Mastotermes)隶属于蜚蠊目澳白蚁科,其下包含单一现生物种达尔文澳白蚁(Mastotermes darwiniensis),原生于澳洲北部。该属有不少的化石纪录。白蚁与蜚蠊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达尔文澳白蚁为现生最原始的白蚁,它们和一些特定的蟑螂物种拥有显著的相似特征,包括前翅臀区的相似,及一次产下一团卵而非单颗。早期将白蚁置于外翅总目之下,但这没有意义的分类阶级不过是从新翅类群中取出一个并系群,因此,蟑螂、白蚁及近缘物种后来被放置于网翅总目之下。

(2)达尔文澳白蚁

达尔文澳白蚁(学名:Mastotermes darwiniensis)是现生最原始的白蚁,生活在澳洲北部,英文俗名有“giant northern termite”及“Darwin termite”。

①演化上的重要性

本物种和特定的蟑螂(与白蚁最近缘的生物)有一些相似点,包含翅膀的臀区及一次产下一团卵而不是单独一颗。本物种为澳白蚁属及澳白蚁科下现生唯一的物种,其他已灭绝物种的化石纪录众多。早期将白蚁置于外翅总目之下,但这没有意义的分类阶级不过是从新翅类群中取出一个并系群,因此,蟑螂、白蚁及近缘物种后来被放置于网翅总目之下。达尔文澳白蚁乍看之下就像一只有着蟑螂腹部和白蚁头部、胸部的生物,它们的翅膀结构和蟑螂相同,它们的卵是包覆在卵鞘中产出就如同蟑螂,普遍认为达尔文澳白蚁与隐尾蠊属是由二叠纪的共同祖先演化而来。堪萨斯出土了二叠纪的翅膀化石,其相似于澳白蚁属(现生最原始的白蚁)的翅膀,这翅膀属于Pycnoblattina (一种蟑螂),它的翅膀收起来时于第一、第二腹节处凸起,就如同达尔文澳白蚁,然而,Pycnoblattina 被证实与白蚁没有关连,最早的白蚁出现在晚侏罗纪到早白垩纪之间。和蟑螂不同的是,不是所有白蚁都有翅膀,只有繁殖型有翅膀,它们的翅膀长度远大于腹部。

②生活习性

和蟑螂不同的是,不是所有白蚁都有翅膀,只有繁殖型有翅膀,它们的翅膀长度远大于腹部。有翅型体长大约35mm,翼长50mm。兵蚁体长11-13mm,工蚁10-11.5mm。

达尔文澳白蚁群落规模通常不大,但是,如果它们拥有充足的水分(如定期迁徙)及适合的食物、土壤环境(如闲置的木材或木制建筑物),群落规模能够变得很大,个体数达到数百万只,能够迅速的摧毁木材。达尔文澳白蚁食性广泛,可以取食外来种植物、象牙、皮革、木材及纤维素,简单来说就是几乎所有的有机质,它们因此成为重要的农业害虫,某种程度而言,澳洲北部因为它们的存在而放弃种植蔬菜,特别是那些非雨林地区及铝土矿土壤的地区。达尔文澳白蚁会蛀食活树,甚至把树环状剥皮导致死亡,死树随后成为群落的巢穴。

原生动物 Mixotricha paradoxa 只居住在达尔文澳白蚁的肠道中,具专一性,达尔文澳白蚁的肠道中共有五种原生动物。

13.古原白蚁科

古原白蚁科(学名;Termopsidae)为一群已灭绝的白蚁,属蜚蠊目。

1911年为原白蚁亚科,由 Nils Holmgren 命名,1949年被 Pierre-Paul Grassé 提升至科级。2009年古原白蚁科中的5属被移出并建立了原白蚁科,古原白蚁科只剩下化石物种。从此化石物种皆被分配至该科,但是有些古原白蚁科的物种不一定比原白蚁科来得古老,甚至有些原白蚁科可能是古原白蚁科的基群物种。

14.木鼻白蚁科

木鼻白蚁科(学名;Stylotermitidae)亲缘关系介于木白蚁科和鼻白蚁科之间,为过渡类群。旧时曾被归于鼻白蚁科之下。本科之下共包含三个属分别为原木鼻白蚁属(Prostylotermes)、似木鼻白蚁属(Parastylotermes)、及木鼻白蚁属(Stylotermes),其中木鼻白蚁属是唯一现存的属,另外两属已灭绝。

木鼻白蚁属共有46种,其中一种仅记录无正式描述,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包含孟加拉、印度、中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地。

除分子生物学证据显示其亲缘关系介于木白蚁科与鼻白蚁科外,其形态特征也介于两者之间,木鼻白蚁属的兵蚁形态接近木白蚁科,但其拥有鼻白蚁科有,而木白蚁科没有的特征:窗点(fontanelle)。

(1)短盖木鼻白蚁

短盖木鼻白蚁(学名;Stylotermes valvules),木鼻白蚁科木鼻白蚁属的一种白蚁。

①外形特征

兵蚁体型中等大。头部褐黄色;上颚前端黑褐色;上唇黄色;前唇基白色;触角窝盖片及触角第一至第三节褐色,向瑞部渐次变淡。

前胸背板前线褐色,体躯及其他部分为淡黄色。头部长方形,既宽又厚,头阔0.61-0.72mm,两侧平行,后侧角宽圆,后线平直。囱白黄色,圆点状,明显,孔径约0.06mm,侧视如小丘,高出于额须面。触角12-14节,第三节较长,倒圆锥形;触角窝盖片较短,未盖及头两侧缘。复眼退化,在触角窝后隐约可见。上唇半圆形,宽大于长,唇缘半透明,上唇有10根以上长刚毛。前唇基膜厚。上颚军刀状,较粗大,与头长比为1︰1.23-1︰1.49,颚瑞微弯;左上颚内线中下方有1粒三角形小齿,右上颚对应点略近基部亦有1小齿粒;左上颚基成四边形突起,前凹刻角度近似直角;右上颚基成一圆形突起。后额棍棒状,前宽后狭,前线微凸起;侧视后额中段隐于弓出之头下线内。前胸背板近似肾形,前缘稍翘起,中凹入凹角约150°,后缘凹入较浅,两侧线向后强度收缩。腿节粗壮膨起,胶长而细。胶距式3︰2︰2,附节3节。

②生活习性

短盖木鼻白蚁多分布于高山的原始林或天然次生林区,在海拔500m以上的河谷、道旁、林绿等地危害。属木栖性白蚁,不筑大巢,也没有特殊的王室。营巢于树干内,有些巢完全不接近地面。在主干中蛀食成不规则的孔道,无外露蚁道。蚁王与以后居树干中部空腔中。该白蚁均以坚硬的活树为食,均从伤口、树洞、枯桩部侵入,群体较小,受惊逃遁迅速,以遣小,较难捕捉。兵蚁数较少,无护巢现象,有时接近王室也难找到兵蚁。

③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主要分布于广西、湖南等省区。

(2)穿山甲木鼻白蚁

穿山甲木鼻白蚁(学名:Stylotermes halumicus)为蜚蠊目木鼻白蚁科木鼻白蚁属的一种。

①发现与命名

2014年,台湾中兴大学博士生的梁维仁及李后锋副教授,于台东县延平乡鸾山采集到一种过去未曾描述过的白蚁物种。经比对后确认为木鼻白蚁科的物种,为台湾对该科的首度纪录。研究成果后来发表于《美国昆虫学会会刊》(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中。中兴大学团队亦依据此种,首度报导了该科的基因序列。

本种为第一种由台湾生物学家发现与命名之白蚁,其学名之种小名“halumicus”来自于布农语“halum”,意思为穿山甲,以纪念布农族人协助国立屏东科技大学执行穿山甲保育计划。

②栖息环境

该物种目前仅发现于榉树、异色山黄麻等部分已枯死的树干内,其蚁坑在树干内呈纵向生长,并会侵入未枯死的茎干。

③分布

目前仅知分布于中国台湾台东县,为台湾目前仅知的唯一一种木鼻白蚁。

15.齿白蚁科

齿白蚁科(学名:Serritermitidae)为一种白蚁的科,仅产自南美洲巴西的珍贵独模标本。

(1)分类史

Holmgren把它放在鼻白蚁科的齿白蚁亚科,Ahmad将齿白蚁亚科自白蚁亚科中移到白蚁科的个亚科。最后Emerson认为齿白蚁亚科的成虫上颚具特大端齿、非常大的切缘和仅有一个缘齿以及兵蚁上颚内缘的全缘具锯齿的特殊性,放在鼻白蚁科或白蚁科中都不适宜,应单独设立齿白蚁科这一观点已被世界各国白蚁分类学家所认同。该科有工蚁品级。

(2)形态

有翅成虫有囟,左上颚具特次端齿,非常大的切缘,仅有一个缘齿;右上颚无附属齿;前翅鳞远大于后翅鳞。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北京灭虫,杀蟑螂公司,北京灭虫公司,专业除虫,专业灭虫
北京灭虫,专业除虫,专业灭虫

中泰兴盛logo

版权所有:北京中泰兴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10594号

杀虫公司 除虫公司 灭虫公司 北京杀虫公司 北京除虫公司 北京灭虫公司 消杀公司 消毒公司

上一篇:原创 【动物界全系列】网翅总目—蜚蠊目(上)

下一篇:原创 【动物界全系列】蜚蠊目—等翅下目(中)